Omron(欧姆龙)继电器全系列-亿配芯城全系列-亿配芯城-缺芯又涨价?一颗芯片背后的隐秘故事
你的位置:Omron(欧姆龙)继电器全系列-亿配芯城全系列-亿配芯城 > 芯片资讯 > 缺芯又涨价?一颗芯片背后的隐秘故事
缺芯又涨价?一颗芯片背后的隐秘故事
发布日期:2024-06-07 08:02     点击次数:145

1

揭开汽车芯片供应“隐晦事”

  一颗小芯片怎么就让整个汽车行业翻起巨大波澜?据媒体报道,因芯片短缺,导致ESP(电子稳定程序系统)和ECU(电子控制单元)两大模块无法生产,南北大众陷入停产风波,仅12月份就有超百万辆产能受影响。

  不过,事情也有些扑朔迷离。“芯片短缺是全行业长期的事情,但是也没那么夸张。”“我们一不小心躺枪了,这些数据不属实。”一边是对“缺芯”现状的认同,另一边又是各种拿捏分寸,深怕得罪了彼此。这不仅让我们好奇,这背后究竟映照着怎样的现实?

揭开芯片供应“隐晦事”

  芯片供应不足导致南北大众停产,并且是高端半导体芯片,其中定位中高端以上的车型影响最明显。

  大众汽车集团(中国)给出的回应是:新冠疫情的不确定性,影响到一些特定汽车电子元器件的芯片供应。“中国市场的全面复苏,也进一步推动了增长需求,导致一些汽车生产面临中断的风险。”

  了解到一线工厂信息,“上汽大众安亭三个工厂停了,位于扬州仪征的工厂还在正常生产。”此外,根据了解,一汽-大众也没有完全停产。

1-1.jpg

  大陆和博世作为大众事件的关联者,也给予表态。“目前全球半导体配件采购市场由于多重因素,确实在经历整体短缺的状况。”

  相比之下,大陆集团公关人员的回应则有些耐人寻味,“大陆对报道中行业半导体产业链问题的分析表示赞同,这是全行业的症结。不过,我们一不小心躺枪了。此外,关于我们的库存数据也并不属实。”

  芯片供应真的很紧张吗?情况基本属实。据了解,不少车企芯片供应处于紧张局面,而且这一紧张态势可能会持续6个月以上。

  按照一般规律,芯片采购周期是提前6-12个月,主要由一级供应商采购。在这样的采购周期之下,芯片供应正处于重要的节点。没曾想,今年疫情袭来,影响大家对车市走向的判断,下半年汽车市场持续向好,供应问题也就变成了显性问题。

1-2.jpg

  只是,为何企业在回应“缺芯”问题的时候,如此讳莫如深?因为芯片供应是一个长链条,从上游原材料到下游一级供应商、整车企业,都事关重大。供应短缺,是否说明我产能、交付都将有问题?怎么向广大消费者交代?是否会影响企业长期发展?所以,这就成了一件“隐晦事”。

  所以,面对“缺芯”问题,英飞凌公关人员给出的回应就更加委婉,“芯片供应短缺,不是某一家企业的事情,还涉及上游原材料问题和全产业链。芯片种类繁多,其他类型的芯片也存在短缺。”

一颗芯片发挥的威力

  南北大众因“缺芯”停产的问题,让我们对这颗小芯片的威力有了更深切的认知。

  汽车芯片并不是汽车行业的一级供应部件,其往往嵌套在电子控制器中,后者作为一级部件加以配装,进而影响整车的功能。

  进行一个简单的科普,车用芯片可分为三大类:第一类,是处理器和控制器芯片,主要用于智能汽车的控制、显示和运算,比如中控、ADAS和自动驾驶系统,以及发动机、底盘和车身控制等;第二类是模拟芯片,主要用于电源和接口,比如车用以太网和逻辑、分立芯片等;第三类是传感器芯片,比如用于安全气囊、胎压检测、雷达等领域。

1-3.jpg

『不同芯片的应用领域』

  由此可见,汽车芯片涉及车身、仪表/信息娱乐系统、底盘/安全、动力总成、高级辅助驾驶/自动驾驶各个维度。ESP与ECU产品分别在底盘/安全和动力总成板块中占据重要位置,核心芯片的重要性自不待言。

  还有一个重要的事实,就是单车芯片重要性。给一组公开的数据:自2015年以来,内燃机汽车的平均半导体含量增加了23.4%。当然,在“新四化”趋势下,车内半导体含量还会不断地提升。

1-4.jpg

  “恩智浦曾为宝马7系单车提供的半导体元件成本就超过300美元。”对于汽车芯片的“强悍”,集邦咨询资深分析师姚嘉洋毫不掩饰,他认为汽车在智能化与电气化进程中还会继续加码,未来一款高端车型应用的半导体元件成本将超过1000美元。

芯片采购平台 sans-serif; font-size: 17px; letter-spacing: 0.544px; text-align: justify; white-space: normal; background-color: rgb(255, 255, 255); box-sizing: border-box !important; overflow-wrap: break-word !important;">2

“缺芯”之余再掀“涨价潮”

“缺芯”之余再掀“涨价潮”

  只是,在“缺芯”问题之外,又有一件事情在悄然发生。在市场调节之下,供应关系的背后,必然会有价格的波动。恐怕,芯片“涨价潮”要来了。

  11月26日,汽车芯片厂头部供应商恩智浦的一封英文涨价函流出,翻译过来大意如下:受新冠疫情影响,恩智浦面临产品严重紧缺和原料成本增加的双重影响,决定全线调涨产品价格。

  涨价多少?有信息透露,由于晶圆供应持续紧张,恩智浦未来一年产品涨价幅度或将5%起跳,部分产品还需要客户签一年的NCNR(不许取消,不许退货)协议。

1-5.jpg

  紧接着便是日本半导体制造商瑞萨电子的“涨价”通告,涨价理由也与恩智浦如出一辙:由于原材料和包装成本的增加,瑞萨电子拟将上调部分模拟和电源产品价格,提价生效日期为2021年1月1日。

  “据我们所知,英飞凌也在酝酿涨价,只是现在还没有正式公布信息。”一位知情人士向汽车之家透露,由于原材料、供应等多重问题,芯片企业“涨价潮”很可能就要到来。

  单凭这几家企业涨价,就判定“涨价潮”的到来,是否有些为时过早?我们来看看这几家头部企业的市场地位。美国咨询机构StrategyAnalytics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,在全球车用半导体领域,英飞凌因收购赛普拉斯之后,市场份额从11.2%上升至13.4%,恩智浦以11.3%市场份额位居第二,瑞萨电子、德州仪器意法半导体分别位居前五。

1-6.jpg

  前五家企业市场份额已接近全球车用半导体的半壁江山,他们如果掀起“涨价潮”,恐怕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力。

  芯片作为核心部件,开始集体性涨价,上涨成本会由下游供应商消化,还是传导至全产业链,这是一个现实问题。当然,涨价潮直接考验着不同主机厂的承受能力。更重要的是,即使涨价也难以保证足够的供应,那又该如何?

  涨价或许又推动新一轮洗牌期的到来。中国是汽车芯片消化大国,但始终没有足够的话语权,核心部件受制于人。然而,强者恒强,弱者淘汰,能否扛过一轮又一轮的涨价潮,这芯片企业以及上下游产业链而言,或许都是要面对的问题。

国产芯片替代机会有多大?

  我们或许会有这样的疑惑,这一切为何来的如此巧合?“缺芯”风波袭来,紧接着便是一轮“涨价潮”,这是一场巧合吗?

1-7.jpg

  中国汽车“缺芯”之痛,从来都不是一件新鲜事。汽车芯片资深分析师张强告诉汽车之家,2016年中国车企就已经出现“缺芯”状态。2018年,原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就提及“车企都在疯狂抢芯片”,“缺芯”潮再度被曝光。直至今日,南北大众“缺芯”停产,“缺芯”问题再次被热议。

  既然这么“缺芯”,中国企业难道就不能自主供应吗?现实挺惨烈的。2019年全球汽车芯片市场规模约为3100亿元,而国内汽车芯片产业规模还不到150亿元,占比小于4.5%,这与我国汽车市场30%的占比差距巨大。

  罗兰贝格在《中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白皮书》指出,汽车半导体行业前20家,中国的本土企业只有1家。另有一组数据,中国每年2800万辆的汽车市场,中国汽车半导体产值占全球的不到5%,部分关键零部件进口度超过80%-90%。

1-8.jpg

  技术实力恐怕也是一道坎。正如全国乘用车联合会秘书长崔东树所言,我国汽车制造商所用芯片基本都由国外垄断,国产芯片在全球市场的体量很小,发展自主芯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。

  好在,国内企业并没有坐以待毙,很早就意识到汽车芯片的重要意义。2005年,比亚迪便开始组建IGBT(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)研发团队。当然,也有合作研发的企业,北汽产投与Imagination集团合资成立北京核芯达;吉利集团控股的亿咖通科技与Arm中国合资建立湖北芯擎科技;上汽与英飞凌合资组建IGBT企业上汽英飞凌半导体公司。

1-9.jpg

  然而,我国车用芯片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2-5代的差距,要想迎头赶上,并非一朝一夕之功。正如赛迪顾问集成电路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滕冉所言,国内在自动驾驶、车规传感器、车规功率器件、车规利基存储器等领域涌现出一批优秀芯片企业,但是我们起步较晚,技术和市场积累较少,我国汽车半导体产业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。

编辑总结:唯有自立方能打破“缺芯”魔咒

  大众停产风波的背后,有一个深层次的现实,便是国产芯片产业的孱弱。芯片供应短缺同时迎来涨价,除了市场规律之外,背后暗藏着话语权的问题。因为,我们核心技术被“卡脖子”,所以议价权不够。中国芯片崛起,会是在什么时候?我们希望这一天尽早到来,只有实现自主供应,才有可能彻底解决“缺芯”之痛。